一方面,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,坚持两个毫不动摇,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发挥好公有制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作用。
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,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。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很多、很繁重,但千头万绪,最为紧要的还是经济发展,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新突破。
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,连续8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3.3亿吨标准煤,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.8亿千瓦,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、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,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。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一个整体,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、战略性的支撑,这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,也反映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。◆ 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、根本性、格局性的,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、内政外交国防、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物质、科技、社会和制度基础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◆ 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很多、很繁重,但千头万绪,最为紧要的还是经济发展,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新突破。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,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、最大底气、最大保证,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、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。
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,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下五个方面。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发展安全问题,单列一部分专门部署,是对两个随时可能的积极应对。未来开放的重心由要素开放、市场开放、机构开放等政策型开放,转向稳步扩大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,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,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
因此,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,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。这就需要把握投资方向,消除投资障碍,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,努力增加制造业投资,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,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,以效率更高、结构更优的投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牵引力。三是需要前瞻布局、适度超前投资新基建,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以由政府规划、国有企业牵头,其它投资项目要更多发挥市场与民营企业的作用,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,形成扩大投资规模、优化投资结构的合力。
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。奋进新征程,要实现既定奋斗目标,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。
一些经济条件的改变,要求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加重视创新活动与国内需求,更加追求增长的质量和生产率的提升。二是对重点领域补短板,补齐在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物流、生态和民生基础设施方面的一些短板,打破制约经济效率提高的瓶颈。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,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。当前,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,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依然是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。
扩大投资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稳增长的作用,还能为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,可谓长短兼顾、一举两得 投资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不仅要求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制度环境,而且对投资发挥作用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—2035年)》,把优化投资结构,拓展投资空间放在重要位置,指出着力提高投资效率,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、结构不断优化,增强投资增长后劲。而宏观经济政策稳增长最为直接的机制就是通过投资渠道,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增加公共投资,货币政策则可以刺激企业投资,通过加大投资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。
这样一来,扩大投资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稳增长的作用,还能为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,可谓长短兼顾、一举两得。(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、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) 本文来源:人民日报 进入 黄益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扩大内需 。
无论是改善传统产业,还是孵化新兴产业,都需要大量高质量投资实现。一是发展高端制造业,既要改造传统制造业,也要投资先进制造业。
短期扩大投资稳增长,可以让更多资金投向能够支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领域。通过优化结构,投资可以成为连接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结合点,兼顾短期稳增长、长期转模式的政策目标。展望未来,扩大投资规模、优化投资结构、提高投资效率,就能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,既为扩内需、稳增长注入动力,又为调结构、促转型奠定基础。这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,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条件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,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既要实现公平竞争,又可以在业务重点上适当分工。这表明,扩大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,也是接下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力量。这就要求在保证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的同时,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
当前,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,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依然是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。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,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。
这不仅要求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制度环境,而且对投资发挥作用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这样一来,扩大投资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稳增长的作用,还能为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,可谓长短兼顾、一举两得。
这表明,扩大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,也是接下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力量。短期扩大投资稳增长,可以让更多资金投向能够支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领域。
这就需要把握投资方向,消除投资障碍,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,努力增加制造业投资,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,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,以效率更高、结构更优的投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牵引力。扩大投资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稳增长的作用,还能为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,可谓长短兼顾、一举两得 投资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,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条件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,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既要实现公平竞争,又可以在业务重点上适当分工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以由政府规划、国有企业牵头,其它投资项目要更多发挥市场与民营企业的作用,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,形成扩大投资规模、优化投资结构的合力。
(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、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) 本文来源:人民日报 进入 黄益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扩大内需 。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。
这就要求在保证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的同时,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。一些经济条件的改变,要求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加重视创新活动与国内需求,更加追求增长的质量和生产率的提升。
展望未来,扩大投资规模、优化投资结构、提高投资效率,就能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,既为扩内需、稳增长注入动力,又为调结构、促转型奠定基础。无论是改善传统产业,还是孵化新兴产业,都需要大量高质量投资实现。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—2035年)》,把优化投资结构,拓展投资空间放在重要位置,指出着力提高投资效率,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、结构不断优化,增强投资增长后劲。因此,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,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。通过优化结构,投资可以成为连接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结合点,兼顾短期稳增长、长期转模式的政策目标。而宏观经济政策稳增长最为直接的机制就是通过投资渠道,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增加公共投资,货币政策则可以刺激企业投资,通过加大投资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。
一是发展高端制造业,既要改造传统制造业,也要投资先进制造业。二是对重点领域补短板,补齐在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物流、生态和民生基础设施方面的一些短板,打破制约经济效率提高的瓶颈。
三是需要前瞻布局、适度超前投资新基建,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。奋进新征程,要实现既定奋斗目标,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
这一方面提醒我们,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,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共同富裕基本原则,时刻防止背离社会主义大道,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、穷者越穷富者越富,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: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,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。